摘要: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是由心肌血供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心脏结构和/或功能障碍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 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等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 是202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1]。快速、准确识别IHD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是诊断IHD的金标准, 但该检查有创且可能对患者肾功能有影响, 不适合疑诊患者的常规检查。目前无创检测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及近年逐渐推广的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等。CCTA主要用于快速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过计算CT血流储备分数(CT 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CT-FFR)检测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但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受钙化斑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且运动伪影的存在和心律失常等因素可能导致CCTA质量差, 影响检查结果。SPECT[2]、PET[3]均可定量分析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 MBF),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blood reserve, CFR)则主要用来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学意义。PET是无创测定MBF和CFR的"金标准"[4]。PET/MR结合了PET成像与MR成像的特点, 可同时获得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分子代谢信息, 主要用于IHD的诊断、危险程度分层[5]。由于SPECT[2]、PET、PET/MR均为放射性检查且检查费用较高, 均不适合IHD的常规应用。CMR是目前无创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金标准"[6], 可定性、定量评价心肌血流灌注、识别心肌损伤、诊断心肌缺血。但由于设备需要在磁屏蔽室内进行, 且检查时间通常需要30~60 min不等, 不利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