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自组装
聚集诱导发光
人工光捕获系统
摘要:
光捕获体系(LHSs)可以有效获取并传递光能量,在大自然的光合作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植物和某些细菌中,LHSs通过天线色素(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精确排列,收集太阳光后将其电离传输给反应中心,完成能量转化以满足生长需求。随着全球能源的持续短缺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高效使用和转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已经是必然之路。近年来,受到自然界光捕获机制的启发,各种模拟这些天然光捕获过程的人工LHSs被不断开发出来,以实现高效的光能捕获和利用,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发光器件等领域。为了获得高效的LHSs,供体的数量要远多于受体,从而捕获和传递更多的能量给反应中心。同时,供体和受体要紧密堆积以确保它们之间距离在能量传递范围之内。对于发光器件和传感器等应用,还需要LHSs具有可调的发光性能,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因此,构建具有天然LHSs多层管状结构的天线供体对于制备高效人工LHSs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兼具强荧光性能与共组装性能的聚集诱导发光(AIE)型类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通过同多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非共价组装,制备出具有多层管状骨架的AIE组装体作为天线供体,成功构建了两步能量传递的人工LHSs。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不同碳数(3、6和10)的烷烃链充当连接基团,将四苯乙烯(TPE)荧光团和两性离子头基二甲基氨基丁酸(DMAB)共价结合,设计合成了三种AIE型类甜菜碱表面活性剂(T3、T6和T10)。首先,通过核磁共振(NMR)波谱以及质谱(MS)分析验证了T3、T6和T10的成功合成,接下来借助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与荧光(FL)光谱对比研究了三个AIE型类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关性质。结果显示,三个分子的疏水性随着烷烃链长度的递增而增加,导致逐渐降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荧光强度则均随着浓度递增而增强,展现出典型的AIE特性。
2.利用T3、T6和T10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组装,构建了三种新型两亲组装体(分别命名为T3-S、T6-S和T10-S)。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LS)、UV–vis吸收光谱仪、FL光谱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分析对比了T3-S、T6-S和T10-S的光学性质以及形貌特征。优选荧光效率最高且具有多层管状结构的T10-S组装体作为LHSs骨架,并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详细分析了T10-S的特殊结构。基于T10-S的优异特性,将其作为天线供体,非共价负载4,7-双(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DBT)与尼罗红(Ni R),构筑了一个具有两步能量传递过程的人工LHSs。通过调节T10-S、DBT以及Ni R之间的浓度比,不仅实现了高效的光能捕获和传递,还成功制备出多色和复合白色发光溶液,展示了人工LHSs在光能转换和多色成像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些成果不仅为新型光捕获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