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灸学
史学研究
民国时期
摘要:
1目的
民国时期,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医学蜂拥而至,西医学在我国迅速传播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受到剧烈的碰撞和冲击,政府对中医学实行的歧视、限制、消灭政策,使中医界的学者们开始思考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针灸领域也是如此。面对西医学的入侵,政府的打压,大批的针灸医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包括组建社团,兴办教育,创办期刊,开办医疗机构。随着中央有关中医管理法规政策的颁布,针灸管理政策也逐步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医家们开始著书立说,在汲取经典发挥古意的基础上,尝试利用西学资源尤其是日本的针灸研究成果改造传统的针灸理论与技术,汇集成了颇具特色的民国针灸学术思想并形成了诸多针灸学术流派。
本课题以民国时期针灸医家在针灸学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探索活动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民国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从民国针灸学术社团创办、教育发展、期刊创办、医疗机构开办、管理法规及医家学术思想和流派形成几个方面探讨民国针灸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其发展特征,并对其在整个针灸学发展历史中的影响开展研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
2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史学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
史学研究方法:利用目录书查询、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的方法对本课题相关史料进行收集,亦可参考中医史学类书籍,读史正信。引入科学社会学中“科学体制化”的概念,即“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等”,将民国时期针灸医家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社团创建、教育兴办、期刊发行、医疗机构开办及有利于其社会角色形成的管理法规构建置于“科学体制化”的概念中进行综合考察。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评价民国针灸学的发展。明确民国针灸学发展对当时及建国后针灸学的影响,呈现其在针灸学发展过程中的学术特征与历史地位。
文献研究法:利用工具书《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利用文献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利用民国中医药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以及各大高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全面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针灸医家及学术流派的针灸著作,针灸教材及针灸期刊论文。运用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对民国针灸学的体制,以及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出民国时期针灸学体制的发展过程,归纳出民国时期针灸学术思想。
3结果
对民国时期针灸学的体制建设情况,即针灸社团、针灸教育、针灸专业期刊、针灸卫生机构及针灸管理法规五方面考察后,发现在针灸社团方面,民国时期创办的针灸学术社团(总社)有23个,其中宁波东方针灸术研究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重庆科学针灸研究所影响较大。学术社团成立以后,开展了教育培训、筹备诊疗所、文献出版等活动。在针灸教育方面,民国时期的针灸办学机构有社团、学校、针灸医疗机构之分,有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共17所,办学模式分为学历教育、函授班、短期班,招生主要依靠广告与政府选送,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与针灸专业课程构成,教学内容在纳入西医内容的同时亦教授传统针灸理论。在针灸期刊方面,民国时期正式发行的针灸专业期刊有4份,按发行时间分别是《温灸医报》《东方针灸》《针灸杂志》《中国针灸学》,其中《东方针灸》《针灸杂志》《中国针灸学》是针灸综合类期刊,《温灸医报》则更关注于灸法,栏目按内容区分主要有评论类、学术探讨类、专著类、医案类、医话类、译编类、专载类、教育类、普及类、读者交流类、广告启事及通告类、新闻报道类等,这一时期的针灸期刊有重科学、重交流、重教育的特点。在针灸医疗机构方面,民国时期针灸卫生机构大致可分为个体诊所、医院附设针灸门诊、教育机构附设疗养院及施诊所。针灸医生的管理法规多是地方自主拟定,涉及开业执照的申领、补换及缴销,针灸医生的诊疗规范及违反规定处理等内容,且与中医医生的管理规定并不通用,相互区别。
对民国时期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发现部分学术思想以家传、师带徒、学校教育等途径形成了针灸学术流派,具体而言包括澄江针灸学派、黄氏金针流派、郑氏针法流派、海派针灸流派、广西针灸流派等。民国时期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有“科学化”“中西医汇通”“汲古出新”的不同学术倾向,这一特征在针灸学术流派中亦有所体现,其中澄江针灸学派三者均具备,其余流派则以维系传统,推陈出新为要。民国时期澄江针灸学派“科学化”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以神经结构和功能角度探索经穴的本质,将腧穴定位中加入解剖知识以探索其具体结构,从神经对人体生理作用的角度来解释针刺机理,利用西医知识解释艾灸的作用机制,用西医病名与分类方式对疾病进行分类,从“微菌”与“神经功能”障碍来解读疾病的发病原理,借鉴日本的针灸手法与针灸器具改造传统刺法与毫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