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FVC
时空分布
地形因子
气象因子
青藏高原冻土区
摘要: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青藏高原地形、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系统脆弱敏感,且冻土分布广泛,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冻土面积最大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发生显著退化,对植被的生长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不同类型冻土区植被变化情况及影响机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对地形、气候响应的研究很有必要,对掌握冻土区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青藏高原冻土区为研究区,基于MODIS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利用像元二分法反演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度,并结合地形、气象等数据,通过均值分析、趋势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分析、Hurst指数分析、地形分布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2001-2020年青藏高原冻土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稳定性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特征,揭示了地形、气象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寒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2001-2020年,青藏高原高山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连续多年冻土区和岛状多年冻土区FVC均值呈上升趋势,增率分别为:0.018/10 a、0.010/10 a、0.008/10 a和0.004/10 a,空间上均表现出“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空间趋势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变化趋势整体以稳定为主,但呈改善趋势,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明显大于显著减少面积占比,显著增加面积占比依次为:高山多年冻土区(32.38%)>连续多年冻土区(24.91%)>季节冻土区(20.23%)>岛状多年冻土区(8.04%)。空间稳定性表明,2001-2020年青藏高原冻土区FVC稳定性总体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就4种冻土区而言,FVC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季节冻土区(0.123)、连续多年冻土区(0.176)、岛状多年冻土区(0.189)、高山多年冻土区(0.230)。未来变化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区、高山多年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FVC未来变化趋势呈上升面积比例小于呈下降面积占比,下降面积比例依次为60.40%、64.37%、56.20%、74.17%,青藏高原冻土区植被未来变化趋势以退化为主。
(2)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及其变化类型主要受高程和坡度的影响。随着高程增加,青藏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区、高山多年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FVC呈下降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高程4000 m-4500 m、高程3500 m-4000 m、高程<3500 m、高程<3500 m范围内。随坡度的增加,连续多年冻土区和高山多年冻土区FVC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坡度6°-15°范围内FVC达到最大值。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FVC随坡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坡度大于25°后,FVC取到最大值。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青藏高原冻土区FVC显著增加类型和显著减少类型K值呈下降趋势,FVC无显著变化类型K值呈上升趋势,表明优势分布从显著增加类型和显著减少类型向无显著变化类型转化。除平地外,其余4个坡向对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及其变化类型无明显影响。在平地区域,FVC值较小且显著减少类型为优势分布。
(3)2001-2020年,青藏高原冻土区年均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与高程遵循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青藏高原冻土区年均累计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与FVC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就4种冻土区而言,除季节冻土区外,其他三种冻土区FVC与气温呈正相关,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降水均呈正相关。总体而言,FVC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大于FVC与气温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控因子。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气温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因此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不利于植被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