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频终端综合征
揿针
鸣天鼓
玻璃酸钠滴眼液
眼表疾病指数评分
摘要:
目的:
观察揿针结合鸣天鼓干预视频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 Syndrome,VDTS)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视频终端综合征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眼周局部推拿的基础上采用揿针结合鸣天鼓干预方式,揿针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复溜、光明、养老,每穴按压1-2min,每日4次,鸣天鼓60下,每日4次,眼周局部推拿,2次/日;对照组在眼周局部推拿的基础上采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次滴眼1-2滴,每日3次,眼周局部推拿,2次/日。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全身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等效球镜度(SE)、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情况,进行治疗前后统计分析及总体疗效评价。
结果:
1.治疗前基线对比: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每日VDT暴露时间、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全身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液分泌实验、等效球镜度、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结局
(1)OSDI评分对比:
组内对比:治疗组、对照组患者OS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组间对比:干预后,2组患者OSDI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全身症状评分对比:
组内对比:治疗组患者头部、躯体、认知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头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躯体及认知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间对比:干预后,2组患者头部、躯体、认知症状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屈光状态、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
组内对比:两组患者双眼屈光较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双眼屈光状态、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4)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
组内对比:治疗组患者久视疲劳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日视疲劳次数较治疗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间对比: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存在1例不良事件(未特殊处理,自行好转);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
(6)依存性评价:治疗组,脱落6例,依从性85.7%;对照组,脱落4例,依从性90.5%,两组依存性无统计学差异。
3.治疗后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0人,显效8人,有效24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治愈0人,显效2人,有效22人,无效14人,总有效率63.16%。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揿针结合鸣天鼓干预方式治疗VDTS有效,与玻璃酸钠滴眼治疗相比,能有效降低VDTS患者OSDI评分、全身症状评分,改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