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角膜新生淋巴管
阿柏西普
血管生长因子
摘要:
目的:研究阿柏西普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缘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抑制作用,探索其机制。
方法:选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对右眼进行实验操作,使用碱烧伤方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rization,CNV)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照组、预防组于造模后第1天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或阿柏西普各0.05 m L;治疗组于造模后第7天结膜下注射阿柏西普0.05 m L。碱烧伤后第4、7、10和14天,观察各组CNV的生长趋势并拍照记录,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CNV的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将所有兔子安乐死后取出角膜,每组随机选取3只兔角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血管标记物CD34、淋巴管标记物LYVE-1的IOD值,每组另外3只兔角膜采用qPCR法、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VEGFC、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碱烧伤第4天,对照组、治疗组CNV向角膜中央生长,预防组仅角膜缘血管扩张;预防组CNV面积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第7天,对照组、治疗组CNV生长旺盛,血管变长,预防组CNV仅生长于角膜缘内部;预防组CNV面积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CNV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第10天,对照组CNV达碱烧伤区域的边缘,密度致密,预防组CNV集中于角膜缘,治疗组CNV部分发生退化;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治疗组CNV面积较小,治疗组CNV面积较预防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第14天,对照组CNV长入碱烧伤区域内,预防组CNV生长部分超出角膜缘,治疗组CNV部分长入碱烧伤区域;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治疗组CNV面积较小,治疗组CNV面积较预防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第14天,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治疗组角膜组织结构相对整齐,炎性细胞、CNV的数量均较少;与预防组相比,治疗组角膜组织结构较紊乱,炎性细胞、CNV的数量均较多。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治疗组CD34、LYVE-1的IOD值较小,治疗组CD34、LYVE-1的IOD值较预防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qPCR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治疗组VEGFA、VEGFC、PI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较少,治疗组VEGFA、VEFC、PI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较预防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阿柏西普能抑制兔CNV,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同时抑制VEGFA、VEGFC、PIGF的表达;预防性应用阿柏西普抑制CNV的作用更明显;阿柏西普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