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
中医证型
摘要:
目的:本研究基于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研究纳入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视力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血流参数的不同,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之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差异。以期进一步阐述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且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方法:本研究属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通过纳入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符合纳排标准的试验组49例,对照组33例,由专业中医眼科医师判断中医证型。受试者均接受医学验光、光学生物测量、眼前节、OCTA检查。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眼轴、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线性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数据信息,通过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正常儿童共82例,其中试验组共49例,对照组共33例;试验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虚弱23例,占47%,肝肾不足证26例,占53%;按弱视程度分布为轻度弱视27人,占55%,中度弱视22人,占45%。按不同屈光状态分布近视性弱视13人,占27%,中度弱视36人,占73%。
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SE、BCVA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AL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与肝肾不足证弱视间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AL、SE、BCVA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与中度弱视间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性弱视与远视性弱视间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试验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SCP血流密度和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脾胃虚弱证、肝肾不足证弱视和对照组三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肝肾不足证较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厚,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较对照组黄斑区SCP血流线性密度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较脾胃虚弱证黄斑区SCP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4.轻度弱视、中度弱视和对照组三组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轻度弱视、中度弱视较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厚,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弱视较轻度弱视,黄斑区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近视性弱视与远视性弱视三组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SCP血流密度和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远视性弱视较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厚,SCP血流密度、血流线性密度、DCP血流密度降低;近视性弱视较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性弱视较近视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脾胃虚弱证与肝肾不足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视力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流密度均存在差异,且脾胃虚弱证与肝肾不足证间同样存在差异,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2.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视力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流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存在差异,不同屈光状态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存在差异,提示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血流密度参数,可能成为协助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治疗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