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石药物
矿物药
发展史
摘要:
研究目的:
中医学对金石药物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旨在从医学史的角度,对金石药物历代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以全面梳理金石药物的学术源流、研究成果,揭示其发展规律,整理其对用药原则、中药炮制产生的影响,为现代临床使用金石药物提供文献参考。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机检与手检相结合收集资料。结合《中华医典》《正统道藏》对金石药物相关古代文献进行筛选搜集,确定最终选用的古籍及版本,依据时间顺序,整理金石药物的发展特点。同时分别用“金石药物”或“金石类药”或“矿物药”等为主题词,在CNKI、维普(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索现代关于金石药物的研究,并整理研究现状。(2)对比研究法。对同一时期的文献,结合当时医学发展情况横向比较相关资料,理清不同学者的思想异同,整理出这一时期对金石药物的认识和金石药物的发展情况。再将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历代学者对金石药物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梳理出金石药物的发展脉络。
结果:
(1)金石药物的概念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根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本草纲目》等古籍及现代学者张美琎、康廷国等对金石药物的定义,将金石药物界定为可供药用的原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丹药;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2)先秦两汉时期金石药物已被用于外治,但所用的皆为未经加工的原矿石粉末。后随着服食思想的兴起,对金石药物的应用,更多强调内服。秦汉时期已经开始金石药物的炼制,该时期丹方大都为纯金石药物,金石药物与丹方概念相似。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继承了两汉方士的炼丹理念、丹方组成,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添加非金石药物的小丹。陶弘景援道入医,将炼丹术总结的金石实践成果吸收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该时期丹方依旧以金石药物为主。隋唐时期孙思邈首次将丹方记入医书,丹家金石药物的研究成果与医家融合,该时期丹方治疗功效增多,且丹方出现金石药物与非金石药物混用趋势。至宋金元时期医书中大量记载丹方,炼制金石药物的实践结果为医家吸收,出现无金石药物丹方。对于金石药物的利用,由“补虚”转为治疾,金石药物的功效观念发生转变,多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明清时期纯金石丹方为诸多外科医家所重视,金石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并取得良好效果。直至今日,在外科临床实践中,金石药物依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瘰疬、痈、疖、疔以及流痰、瘘管、鼠疮、乳痨和神经性皮炎等多种疾病。(3)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金石药物的毒性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解决办法。秦汉时期人们为了去除丹药的火毒之性利于服用以追求长生,逐渐形成了对去火毒法初步认识和实践。继承秦汉炼丹理念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家们也开始正视丹药的“伏毒”问题,提出炼丹必先去火毒。丹方的药物比例与功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炼丹家们对火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开创增加非金石药物比例的“小丹”,丹剂逐渐从以寻求长生为目的向临床应用过渡。至隋唐时期医家继承了前人提出金石存在火毒的理论并延续了魏晋添加非金石药物去火毒的方法。得益于丹方向医方的转变,去火毒法的临床应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初步拓展。到宋金元时期,丹方医用更为常见,官修医书详载了金石药物去火毒的步骤、工艺等。由于宋代对金石药物的去毒实践经验丰富,明清时期,金石药物用于外科疾病上更加成熟,受此影响去火毒法工艺应用对象广泛应用于煎膏、软膏、硬膏等外用制剂。并且金石药物的去毒理念引申为凡属高温锻烧或煎熬炮制的药材都需要去火毒。
结论:
(1)金石药物界定为可供药用的原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丹药;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2)隋唐以前丹方基本为纯金石丹方,隋唐时期在丹方演变中,金石与非金石药物开始出现混用现象,丹方概念不再局限于金石药物的概念。可以推断隋唐以前丹方与金石药物概念相似,丹方的概念自唐朝开始分化。同时,隋唐时期对金石药物的利用观念发生转变,由内服养生逐渐转为临床治疗。直至明清时期,金石药物在外科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其实践成果对现今临床仍具有借鉴意义。(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金石药物的毒性从初步认知到逐渐重视,期间为制伏金石毒性,提出诸多去火毒的方法,如:土地去火毒法、清水去火毒法、煅淬法去火毒、辅料去火毒法、综合去火毒法等,并将去火毒法扩展到凡属高温锻烧或煎熬炮制的药材都需要去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