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浮针
干眼
血循环
眼表炎症
蛋白质组学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在探讨浮针对干眼患者颈部肌肉功能及眼部血循环的影响基础上,通过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浮针治疗干眼的疗效,进一步探讨泪液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并采用4D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健康受试者和干眼患者真假浮针干预前后的泪液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并通过4D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进行验证,探讨浮针治疗干眼的机制。
方法:
实验一:假浮针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蒙蔽效应研究
纳入6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浮针组和假浮针组各30例,分别记录两组盲法指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针刺感觉和针刺接受度,评估假浮针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蒙蔽效应。本部分得出的结果为后续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提供重要循证支持。
实验二:浮针对干眼患者颈部肌肉功能和颈部及眼部血循环的影响
纳入84例干眼患者,随机分成浮针组和假浮针组各42例,共干预1周。
(1)采用动脉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两组干预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泪腺动脉和视网膜血循环的影响;
(2)采用压力测痛仪和颈椎活动度测量仪,评估两组在中斜角肌压痛阈值和颈椎主动活动度的变化。
实验三:浮针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干眼的疗效评估
纳入58例干眼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予浮针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予假浮针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共干预1周和随访2周。在干预前后分别记录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干眼VAS评分、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眼红指数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以验证浮针治疗干眼的加载效应。
实验四:浮针对干眼的疗效和血清及泪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纳入84例干眼患者,随机分成浮针组和假浮针组各42例,共干预1周和随访2周。在干预前后分别记录如下指标:
(1)干眼相关的主客观评分如OSDI评分、干眼VAS评分、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眼红指数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2)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观察两组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3)通过泪液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评估两组干预对泪液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lactoferrin、S100A8和血液IL-6、IL8、TNF-a、IFN-γ和VEGF水平的影响。
实验五:基于4D-DIA蛋白质组学探讨浮针对干眼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差异表达
(1)运用4D-DIA蛋白质组学技术,选取6例健康受试者,8例接受浮针的干眼患者和6例接受假浮针的干眼患者,分析健康组和真假浮针组干预前后的泪液差异蛋白,通过基因本体库(Gene Ontology,GO)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路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获取相关通路和核心蛋白。
(2)利用4D-PRM技术,选取6例健康受试者和8例接受浮针的干眼患者,靶向验证相关的差异蛋白。
结果:
实验一(假浮针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蒙蔽效应研究)的结果:假浮针在健康受试者中有良好的蒙蔽效应
两组患者的James盲法指数为0.56(95%置信区间为0.45~0.67),表示两组为随机猜测。Bang盲法指数在浮针组为0.50(95%置信区间0.24~0.76),在假浮针组为-0.36(95%置信区间-0.67~-0.07),表示假浮针组盲法的相反预测。浮针组和假浮针组的疼痛VAS评分、针刺感觉类型和针刺干预接受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二(浮针对干眼患者颈部肌肉功能和颈部及眼部血循环的影响)的结果:浮针可改善颈部肌肉功能和眼部血循环
共纳入84例干眼患者,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浮针组42例(76只眼)和假浮针组42例(72只眼)进行全分析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