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玻璃混凝土
和易性
抗压强度
抗氯离子渗透性
湿法堆积密度
摘要: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总体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旨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混凝土市场规模也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制备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水泥的生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目前我国人均水泥产量达到了1.5亿吨,由生产水泥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国排放量的16.7%。此外,建筑行业需求激增、资源再生缓慢以及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天然河砂资源的稀缺。因此,在双碳背景下,需要采用新型绿色材料替代传统的水泥以及天然河砂制备混凝土,以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玻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伴随而来的是每年2275万吨的废弃玻璃产出,而实际的回收率仅有44%,废弃玻璃的填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采用玻璃替代水泥和天然河砂制备混凝土,不仅可以释放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碳足迹,实现绿色发展。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然而目前玻璃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集中于单掺玻璃粉或者单掺玻璃砂制备的传统玻璃混凝土,这难以进一步地提高玻璃在建筑行业中的回收率;此外,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大掺量玻璃替代率可能会造成混凝土出现严重的离析和泌水,最终导致玻璃混凝土失去工作性能,不利于玻璃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然而,目前鲜有关于提高玻璃混凝土抗离析性能的研究。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复掺玻璃粉和玻璃砂作为原材料制备混凝土,以大幅度提高玻璃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硅粉作为外加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离析阻力。因此,本研究在复掺玻璃粉和玻璃砂的基础上,辅掺硅粉制备大掺量玻璃混凝土。
本研究一共设计了64组配合比,通过扩展度、L型箱、离析筛分、抗压强度、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SEM试验结果,探究大掺量玻璃混凝土间隙通过性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演变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玻璃替代率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以及耐久性能,掺入硅粉后能够在保证相对良好的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的抗离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能。此外,通过优化湿法堆积密度理论进行间隙通过性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调控,提出一种大掺量玻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1)不含硅粉的大掺量玻璃混凝土,适当的复掺玻璃粉和玻璃砂可以使混凝土的间隙通过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达到最佳;当玻璃砂全替代天然细骨料时,混凝土的间隙通过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变差,通过辅掺硅粉可以有效恢复损失的间隙通过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后者还可以通过SEM扫描电镜分析进行验证;(3)湿法堆积密度(WPD)可以作为大掺量玻璃混凝土的间隙通过性能的调控指标。WPD也可以作为不掺硅粉的大掺量玻璃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能调控指标,而掺入硅粉后,WPD与非稳态迁移系数的拟合相关系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