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功能性电解液
溶剂化结构
电解液/电极界面相
宽温域适用性
摘要:
由于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成本,钠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储能设备之一。除了以离子载体的形式连接正负极,电解液作为关键组分对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起到重要作用。如何针对目前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设计合适的功能性电解液,对促进钠离子电池在学术和工业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实际需求(高电压抗性、循环稳定性、低温保持率、高温耐用性和宽温域适用性等)为导向,从溶剂化结构和电解液/电极界面相的角度,阐述电解液成分与构效关系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并通过筛选合适的溶剂、添加剂以及调控盐浓度,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醚基电解液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池负极的评估,但溶剂本身易氧化的特点是匹配高压正极的巨大障碍。本章通过对溶剂化结构的合理设计,报道了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高度配位醚基电解液。该电解液在有效界面相的保护下,与高压Na3V2(PO4)2O2F(NVPF)正极匹配,在4.5 V电压下(相对于Na+/Na)保持氧化稳定性。组装的石墨//NVPF全电池显示出卓越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将高压NVPF正极与片状硬碳负极匹配的全电池在平均输出电压(高达3.72 V)、循环寿命(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和能量密度(高达247 W h kg-1)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总之,经过优化的醚基电解液丰富了体系选择,其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并与各种负极兼容的能力,展示了相应的使用前景。
(2)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是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尚未达到储能设备的基本要求。在这里,为了兼容标准正极(聚阴离子型和氧化物)和碳质负极,同时提高其耐用性,通过互补添加剂组合(氟代碳酸酯和硫酸酯)的协同分解机制以及氟、硫元素的协同参与,实现了精准的界面调控,从而使衍生的界面相具有良好的完整性,并增强了离子传输。因此,基于高压NVPF正极的半电池和相关硬碳(HC)//NVPF全电池显示出超过8000次和2500次循环的长期稳定性,伴随着超过83%和91%的容量保持率。此外,优化后的碳酸酯基电解液与氧化物正极的兼容性也得到了扩展,循环稳定性的显著提高(3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0%)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总之,通过开发先进的成膜功能性电解液,实现了协同的界面相调控,显著延长了循环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3)超低温(≤-40℃)运行是目前钠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领域,但相关电解液的溶剂选择却主要集中在醚类,严重限制了高压适用性。本章中,我们首次引入环状硫酸酯溶剂,亚硫酸亚乙酯,极大降低了界面的脱溶剂化能,同时添加剂组合的使用有利于氟/硫协同界面的生成,两者共同改善了低温下的离子转移动力学。作为验证,高压NVPF正极在-25℃和-50℃温度下展示了102和58 m A h g-1的可逆比容量,并稳定循环了400和120圈,容量保持率为89.6%和接近100%。另外,组装的HC//NVPF全电池同样在-25℃下展现了103 m A h g-1的可逆比容量,稳定循环12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8%。总之,我们通过合理设计溶剂化结构和界面组成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超低温运行,对低温电解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钠离子电池在50℃以上工作时的安全性和稳定循环是在恶劣环境中应用的巨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耐高温的液态电解液。本文提出了一种双管齐下的电解液设计策略,通过除酸能力与协同成膜机制的双功能整合,赋予不燃电解液优异的热稳定性。因此,电解液的自净化和所形成的坚固的富硅界面相可确保钠离子电池在高温下安全稳定地运行。高压NVPF正极显示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60℃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4%,在70℃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6%,远远优于已知的电解液。更重要的是,使用HC和NVPF组装的全电池成功地在60℃下运行了100圈,这是我们所知的最高温度。总之,本章提出的电解液配方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温钠离子电池的开发奠定基础。
(5)全天候运行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实际发展的终极追求,但目前却因缺乏合适的电解液而受阻。本章中,通过引入磷/硅参与驱动的协同调控机制,致密的电极/电解液中间相具有改善的界面钠离子传输动力学和理想的结构/热稳定性。因此,改进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成功实现了全天候适应性,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经过验证,使用优化电解液的半电池可在-25至75℃的温度范围内长期运行,即使在60℃下循环1700次,容量保持率也超过了70%。更重要的是,采用NVPF正极和HC负极组装而成的全电池也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25和50℃下的循环次数分别超过500次和1000次,并且在温度持续变化的全天候动态测试中具有极佳的温度适应性。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