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近视性屈光参差
视功能
视功能障碍
摘要: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双眼视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42例(284只眼)。其中,男性70例(140只眼),女性72例(144只眼);年龄10~18岁,平均年龄(14.9±2.2)岁。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将其分为低度屈光参差组和高度屈光参差组;根据近视程度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及高度近视眼组。检测全部患者的屈光度、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远距眼位、近距眼位、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近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屈光度、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远距眼位、近距眼位、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近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及立体视功能等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IQR)]进行描述,屈光参差与双眼视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双眼视功能障碍类型和患病率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双眼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全部患者平均屈光参差屈光度、立体视、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远距隐斜角度及近距隐斜角度分别为-1.50(0.85)D、40(48.75)"、5.25(2.22)cm、11.10(2.85)D、12(7)cmp、0(2)△及0(3)△。远距基底朝内破裂点及恢复点分别为6(2)△及4(2)△;远距基底朝外模糊点、破裂点及恢复点分别为6(4)△、18(8)△及14(8)△;近距基底朝内模糊点、破裂点及恢复点分别为8(4)△、14(5.5)△及12(6)△;近距基底朝外模糊点、破裂点及恢复点分别为14(8)△、25(10)△及20(9)△。全部患者142例(284只眼)中,低度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参差患者分别有117例(234只眼)和25例(50只眼),分别占82.39%和17.61%。双眼视功能障碍共计70例(140只眼),占49.29%。其中,调节功能异常、集合功能异常、合并2种及以上功能异常者分别为23例(46只眼)、23例(46只眼)及18例(36只眼),分别占为16.20%、16.20%及12.66%。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屈光参差度与近距离隐斜视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192,P<0.05)。双眼视功能障碍者男性38例(76只眼)和女性32例(64只眼),分别占54.29%和44.44%;双眼视功能正常者男性32例(64只眼)和女性40例(80只眼),分别占44.44%和5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5,P>0.05)。高度屈光参差双眼视功能障碍者20例(40只眼),低度屈光参差双眼视功能障碍者50例(100只眼),分别占80.00%和42.73%。高度屈光参差双眼视功能正常者5例(10只眼),低度屈光参差双眼视功能正常者67例(134只眼),分别占20.00%和5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4,P<0.05)。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及高度近视眼组35例(70只眼)、70例(140只眼)及37例(74只眼),分别占24.65%、49.30%及26.06%。低中高度近视性双眼视功能障碍者分别为21例(42只眼)、34例(68只眼)及15例(30只眼),分别占60.00%、48.57%及40.54%;低中及高度近视性双眼视功能正常者分别为14例(28只眼)、36例(72只眼)及22例(44只眼),分别占40.00%、51.43%及5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4,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屈光参差程度是双眼视功能情况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OR=6.69,95%CI:2.25~19.88;P<0.05);而近视程度是双眼视功能情况的保护因素,有统计学意义(OR=0.56,95%CI:0.34~0.93;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中双眼视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且随着屈光参差屈光度的增加,近距离隐斜角度增大;低度近视眼伴高度屈光参差患者更易患双眼视功能障碍,而屈光参差程度是影响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