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干眼
肝经郁热型
子母配穴
浅针
羟糖甘滴眼液
摘要:
目的:
观察子母配穴针刺联合浅针对比羟糖甘滴眼液治疗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探求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稳定的针灸治疗方案。
方法:
通过对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进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仔细筛查,选取了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予子母配穴(行间、少府)针刺,留针的同时行浅针(睛明、承泣、太阳、球后)操作,浅针操作结束后取针,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此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对照组予羟糖甘滴眼液(新泪然)滴眼,每眼每次1滴,每日分于早、中、晚、睡前共4次,连续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并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Breakup Time,FBUT)。并随访疗程结束4周后总有效患者的复发情况,运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1.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积分、OSDI评分、SIT以及FBUT上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
2.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
3.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与治疗前相较,两组OSDI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降低OSDI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
4.泪液分泌试验(SIT):治疗后两组SIT值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提高SIT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5.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治疗后两组FBUT值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延长FBUT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6.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疗程结束4周后有效患者的复发情况:观察组复发率为19.23%,对照组复发率为50%,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子母配穴针刺联合浅针与使用羟糖甘滴眼液均能有效改善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OSDI评分、提高SIT值及延长FBUT,且子母配穴针刺联合浅针更具优势。
2.子母配穴针刺联合浅针治疗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优于使用羟糖甘滴眼液,且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