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治疗
肝硬化并发症
危险因素
摘要:
背景及目的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终末期慢性肝病,病程呈慢性进展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肝硬化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肝硬化早期机体可代偿,失代偿期可发生进行性门脉高压、全身性炎症、肝衰竭、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是导致疾病不良结局的主要原因。部分肝硬化患者数个并发症同时出现,也有肝硬化患者并发症陆续发生。肝硬化患者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情凶险,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较多,大量研究报道了出血或再出血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旨在达到早期预防,提高警惕的目的。但尽管如此,仅仅能通过危险因子预测出血风险,仍无法确定出血的具体时间或大体时间范围。目前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最常见的方法为内镜下套扎或注射硬化剂,但该治疗方法有严格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且治疗效果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关。如患者在内镜治疗前发现合并其他肝硬化并发症,例如腹水、感染、门脉血栓、电解质紊乱等,会影响内镜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部分患者在内镜成功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后,随访中出现肝硬化其他并发症,可能诱发出血或加重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47例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的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后2年内临床资料以及肝硬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入院时发生除出血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首发并发症到出现出血的时间间隔长短的相关因素,旨在指导临床判定患者出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发生时间范围,给予患者针对性预防与干预,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后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而进行预防,提高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效果及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材料和方法
第一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外其他并发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meta分析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获取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10月11日。完成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第二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与其他并发症发生顺序以及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选择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新院区的547例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共50项)。并记录入院时患者出现的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以外的并发症,包括胆囊结石、感染、门静脉血栓或海绵样变、肝性脑病、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并记录发现首发并发症距离出血的时间,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出血间隔时间长短的危险因素;比较入院时出现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以外的并发症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第三部分内镜治疗后序贯发生的出血以外的肝硬化主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随访首次内镜治疗后2年内,患者出现的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以外的并发症,包括胆囊结石、感染、门静脉血栓或海绵样变、肝性脑病、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进一步对出现上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或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这些患者在治疗后发生的除出血以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第一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外其他并发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meta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2篇,2505例患者,涉及21项危险因素,其中异质性较低的8项因素进行meta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史(OR(95%CI):4.88(1.94,12.24),P=0.0007)、Child 评分(RR(95%CI):2.74(1.08,6.97),P=0.03)、血清白蛋白(连续变量:MD(95%CI):-3.78(-4.71,-2.85),P<0.00001;二分类变量:OR(95%CI):4.06(2.05,8.04),P<0.00001)、腹水白蛋白(连续变量:MD(95%CI):-3.79(-6.90,-0.68),P=0.02;二分类变量:OR(95%CI):5.77(1.93,17.26),P=0.002)、血清总胆红素(OR(95%CI):4.47(2.93,6.81),P<0.00001)及 MELD 评分(RR(95%CI):2.74(1.08,6.97),P=0.03)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与其他并发症发生顺序以及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1.全部547例肝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