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预后
                                
                                 
                                    分化程度
                                
                                 
                                    临床特征
                                
                     
                    
                    
                    
                            摘要:
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一种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病理因素考虑是否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因素可分为高危因素、中危因素和有争议因素。在FIGO指南中将具有一个高危因素、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危因素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指征。分化程度属于有争议因素,众所周知,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有部分地区将分化程度低、单个中危因素也作为辅助治疗的指征。因此,研究分化程度及单个中危因素对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术后辅助治疗指征是否需要加入分化程度和单个危险因素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与方法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92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分化程度不同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高中分化并入此组)、低分化组(中低分化并入此组)。按照中危因素个数不同分为单个中危因素组、没有危险因素组。先比较两种分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再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在每个分组组别中,按照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治疗进行亚组分析,将仅行手术治疗,术后无辅助治疗的患者分为辅助治疗标准组,将手术治疗后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分为辅助治疗过度组,从而比较辅助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与预后。应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临床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使用log-rank检验评估组间生存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基线不齐,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1:1匹配数据。结果1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化程度组:(1)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之间的年龄、临床分期、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中危因素的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脉管阳性率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淋巴脉管阳性率高于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化程度越低,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个数组:(1)年龄、分化程度构成差异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个中危因素组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高于没有危险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在仅行手术治疗,术后无辅助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对于没有辅助治疗指征的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来说,年龄、临床分期、淋巴脉管情况、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中危因素个数均不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中危因素个数、分化程度均不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生存分析曲线比较将所有患者在相同分化程度或相同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分组,在每个相同分化程度或中危因素个数的组中,辅助治疗标准组和辅助治疗过度组之间的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分化程度不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给予辅助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2)仅有一个中危因素不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给予辅助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