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深度翻译
威廉·莱尔
《〈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1881-1936)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鉴于鲁迅小说深厚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思想内涵,迄今约有十八位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家将其译为英文,并发表于报刊上,抑或以译著形式出版。在鲁迅小说所有译著中,美国知名汉学家、翻译家及鲁迅研究专家威廉·莱尔(William ***,1930-2005)的英译本《<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以其长篇引言和丰富脚注为鲜明特色,向目标语读者传达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点。“深度翻译”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翻译现象,但作为专业术语,最早是由美国非裔文化学者、翻译理论家及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1951-)于1993年在其《深度翻译》一文中提出,即在文本中通过添加注释和评论等补充性材料,将其置于一个深厚的语言文化语境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促使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刻尊重的一种文学翻译或“学术型”翻译。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深度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典籍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上,而其他类型作品如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却未受到应有重视。因此,本文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鲁迅小说莱尔英译本《<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为语料,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剖析深度翻译于该译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各表现形式的功能,并探讨其深度翻译背后的原因所在。研究发现,在《<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中,文本内外皆存在深度翻译现象。文本内深度翻译以文内增译为主要形式,包括对源文本隐含意义的显化、文化元素的阐释、语法结构上的完善及篇章衔接的考量,而文本外深度翻译则大体表现为四种形式,即译者前言、汉语专有名词发音的注解、插图及脚注,其中以长达三十四页的译者前言和三百七十多条的脚注最为显著。促使译者采用深度翻译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包括:文本类型、中英语言差异、中英文化差异、读者群、意识形态、翻译目的及译者的文化身份。借由多种深度翻译策略的综合运用,莱尔将其译本置于一个深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中,在保证译本易读性和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传递了大量有关中华文化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加深目标语读者对鲁迅小说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唤起其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莱尔对鲁迅小说的成功译介是深度翻译付诸实践的一大典范,进一步论证了深度翻译在译介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