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澜湄合作机制
引力模型
摘要: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国家间的合作日益加强,国际贸易中传统关税等带来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弱,非关税壁垒和隐形贸易壁垒等逐渐成为阻碍国家间贸易合作的主力。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环境、海关效率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差距,这些隐性贸易壁垒带来了国家间贸易成本的增加。因此,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于改善国家贸易合作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缩小国家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并向高阶发展,离不开澜湄国家降低各种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澜湄合作机制的相关研究,总结归纳了当前对其研究的主要集中方向,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贸易便利化研究的同时,总结贸易便利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为研究澜湄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奠定了文献和研究方法的基础。其次,分析澜湄国家在贸易便利化以及中国对澜湄其他国家出口的发展现状。再次,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研究基础,确定了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海关环境、制度环境四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包括澜湄国家贸易合作伙伴在内的26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值,并计算出排名。最后,构建了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检验并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贸易便利化各一级指标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具体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贸易便利化处于一般水平,其余五国处于贸易不便利水平。(2)澜湄国家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差距较大,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为中国,最低的为缅甸。(3)贸易引力模型中GDP、人口、各国便利化化水平、进口国贸易政策对中国出口均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将会使中国对其出口额增加4.14%;贸易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将会对中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距离越远,贸易额越小。(4)贸易便利化各一级指标对中国出口额的增加均具有正向作用,其中进口国电子商务环境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海关环境、制度环境,最后是基础设施环境。基于以上分析,论文结合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出促进澜湄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具体建议,推进中国与澜湄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