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迷思概念
探查
成因
概念转变
变异
摘要:
概念学习是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科科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正式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想法或认识,这些与科学概念内涵有出入的概念称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阻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迷思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探查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有效的概念转变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重要部分,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必修二知识的把握。笔者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缺乏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迷思概念的深入研究。因此,笔者选取《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作为研究内容,帮助一线教师探寻学生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存在的迷思概念及成因,找到有效的概念转变策略,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如下:(1)选取《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作为研究内容,设计四段式测量问卷,探查高一学生在学习该章节后仍存在的迷思概念;选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测后访谈,分析总结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2)针对本章节存在的迷思概念,制定合适的迷思概念转变教学策略,选取学习水平一致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设计相应的概念转变策略实施针对性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通过后测成绩对比两个班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变情况,验证转变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在学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内容之后,仍然存在许多典型的迷思概念,特别是容易混淆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同时对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遗传病等方面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上述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学科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2)结合本章的迷思概念特点,笔者提出了概念图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比较教学策略和引发认知冲突策略,采用比较教学辅以合作学习、引发认知冲突策略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表明基于学生的迷思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构建科学概念。由此可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之后仍会产生迷思概念。一线教师应当提高对迷思概念的关注度,掌握科学有效的探查手段,采取适当可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