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民日报》
集体记忆
知识青年
媒介实践
摘要:
知青应特殊的时代要求而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知青群体间,不仅有以个人为基础,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记忆;更有通过群体互动形成的,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且这一类型的记忆更有普遍意义与研究价值。对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不仅能重新唤起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更能增强其社会认同感。本文主要从新闻传播学与集体记忆研究的交界处出发,以上山下乡时期的知识青年为研究对象,得知在“知青”集体记忆生产与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媒介的实践方式是不同的,具有各自的特性。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就“知青”集体记忆的形成来说,不同的媒介如何实践的。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借助集体记忆相关理论,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在线数据库,分1968年12月22日至1981年11月25日以及1981年11月26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两个时间段,选取有关知青的新闻报道,共收集到有效文本725篇,从量化的角度对知青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对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生产与建构主要采取的是核心记忆编码与话语建构的方式。代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口头代码、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本文着重探讨的“知青”集体记忆的语义代码,总结出4个核心语义代码,分别是使命、“苦”、“难”与反思。《人民日报》以报道、通讯、评论等形式塑造了以上几个主题的核心语义代码,而这些语义代码也是“知青”集体记忆的内容主题。另一方面,从福柯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其一,《人民日报》的话语主体是国家与民众并存,此种叙述方式对形成知青群体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其二,《人民日报》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话语模式和内容。其严谨时间逻辑和缜密的叙事结构,一方面将上山下乡与国家发展及领导人嘱托相连,另一方面,突出接受再教育,实质上是为了消除知青的疑虑与压力,使其拥护国家的政策方针最终建构认同。在1981年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人民日报》中报道的重点也就随之变化。因此,生产和建构“知青”集体记忆的媒介形式也就发生了变化。作为记忆场所的博物馆从选址、展品、陈列方式等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话语逻辑重构了具有权威意义的“知青”集体记忆。而知青聚会、知青春晚、重返第二故乡等活动则从仪式操练的角度,以程序化的过程和标志性的符号等唤醒“知青”集体记忆。而在互联网媒介的实践过程中,作为虚拟社区的网站,大众共同书写的词条以及着眼场景的公众号,互联网媒介具备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矛盾”特性,成为再造“知青”集体记忆的网络空间。研究最后,本文得出了各类媒介建构“知青”集体记忆的深层意蕴,也就是“知青”集体记忆的本质要义。作为符号的“知青”具备国家发展、政治意义等多重内涵,不但凝聚了知青群体的共识,也增强了其他群体对知青群体的认同。除此之外,具有认知能力的“知青”集体记忆还具有回溯过去和征兆未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