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认知情况
中国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进行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密度(BMD)低下,且易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上升。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女性的BMD测量值比年轻人BMD的平均值低2.5个标准差(SDs)以上。另外,疼痛、脊柱后凸、身高下降和脆性骨折史也被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手术定义。骨质疏松症由于其高发病率现在被认为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然而,骨质疏松症病例的确切数量尚不清楚,因为大多数患有该病的患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之前是无症状的。骨质疏松症影响全球超过2亿的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占比分别约为30%和10%。同时,由于女性更年期后荷尔蒙的变化,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造成了不断增加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对卫生服务系统的负担也在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医疗成本将随着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而急剧上升。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欧洲,2010年的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为2760万。在美国,50岁以上成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0.3%。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亚洲,而且亚洲人口正在迅速增加和老龄化。因此,骨质疏松症是亚洲地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印度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24.6%,女性为42.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影响了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50岁及以上的人,且患病率在过去的12年间有所上升。中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50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46%和29.13%。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预期寿命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据估计,到2050年,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将从1997年的8390万急剧增加至2.12亿。由于人口持续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500岁之间。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为19.2%,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为32.0%。美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从659岁人群的12.8%上升到80岁及以上人群的25.7%。欧洲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从50岁的5%上升到85岁的50%,而在男性当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从50岁的2.4%上升到80岁的20%。其他国家也表现出类似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模式。每年全世界有超过890万例的骨折是由于骨质疏松症造成的,其中每3秒就会导致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可能会在50岁之后发生骨折。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椎骨骨折、前臂骨折、髋部骨折和肱骨近端骨折。据估计,腕部骨折有170万例,髋部骨折有160万例,椎骨骨折有140万例。在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中,髋部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其致残、发生合并症和死亡率的风险均高于其他任何骨折。同时,髋部骨折也被认为是造成老年人巨大经济损失的原因。每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高达400/100,000人,而且女性的骨折风险显著更高。预计到2050年,亚洲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会为50%,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骨质疏松症影响了近700万50岁以上的中国人,每年导致约687,000例髋部骨折。认知是指了解某事的状态。认知的意义是对正在发生或存在的事情的了解。关于疾病的认知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定向治疗至关重要,也是确保有效治疗的关键。对疾病及其症状的认识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行筛查、测试和检查。疾病的认知情况被定义为了解疾病及其预后,包括疾病本身、疾病后果和疾病负担。例如骨质疏松症,评估是否知晓骨质疏松症术语的问题如下:“你以前听说过骨质疏松症吗?”,“骨质疏松症是骨矿物质密度低的一种情况”和“你被诊断出患有骨质疏松症吗”。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得分是回答骨质疏松症相关问题正确的百分比平均值,骨质疏松症相关问题包括骨质疏松症的定义、诊断、体征、治疗、并发症、预后、原因、危险因素和预防。由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增加,加上人群对该疾病的了解不足,骨质疏松症正在不断增加卫生部门和一般人群的负担。亚洲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缺乏由政府资助的针对公众和医生的结构化宣传计划。此外,关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也并未纳入医学院校教育中。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筛查方法和诊断阈值仍存在争议,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并不规范,特别是在分级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规范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各国制定了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指南。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于1999年首次发布,随后于2013年更新。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于2008年首次发布,并于2017年更新。然而,自指南发布以来,由于缺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