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OLE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
预后
摘要:
目的:探索POLE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热点突变位置,探讨POLE热点突变及其他相关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构建模型预测不同基因突变时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情况。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21年3月经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初诊为子宫内膜癌(EC),并且诊刮后均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癌组织病理样本191例,定制子宫内膜癌相关突变基因芯片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参考TCGA、COSMIC等数据库和有关文献中EC相关突变基因,共筛选出212个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包括POLE、PTEN、ARID1A、PIK3CA、PIK3R1、ATM、BRCA2、CTCF、MSH2、TP53、ERBB2等),对获取的数据进行SNV/INDEL危险性评分以排除未知意义的突变(VUS),统计包括POLE热点突变(P286R、V411L、S297F、A456P、S459F、L424I、S297P、M444K、A465F)与非热点突变在内的常见基因突变情况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索POLE突变的新发致病性位点。对队列中的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依据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n=23)和未死亡组(n=168),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统计常见基因突变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选择具有OS影响趋势的基因(TP53、ERBB2)及临床指标纳入后续研究,探讨POLE基因不同突变类型及TP53、ERBB2基因突变时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基因突变和不同临床指征时生存时间的差异,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价值。结果:191例患者均检测到相关突变,共检出153种突变基因,其中POLE突变76例(39.79%,76/191);POLE突变中发生已知热点突变或致病性突变的17例(8.9%,17/191):V411L 7例、P286R 4例、S297F 3例、A456P 1例、M444K 1例、A465F 1例;VUS 59例(30.89%,59/191),其中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EDM)(外显子exon9-14)3例:(1)一例exon9发生碱基G插入,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2)另一例exon11碱基缺失,导致氨基酸366-369之间缺失(366_369del);(3)第三例分别在exon12发生碱基G被A取代,引起第376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替代(A376T),和exon13编码区碱基A取代G,引起第411位缬氨酸被甲硫氨酸替代(V411M)。各软件预测的SNV/INDEL危险性评分结果显示:366_369del、A376T、V411M均为致病性变异。除POLE外突变率前10个基因分别为PTEN、PIK3CA、ARID1A、PIK3R1、CTCF、TP53、BRCA2、ATM、ERBB2、MSH2。与未死亡组相比,死亡组年龄较大、更易发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更高、TP53和ERBB2基因突变更多见(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临床分期Ⅲ/Ⅳ期、TP53突变、ERBB2突变是子宫内膜癌术后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OLE热点突变组无死亡结局事件发生,但与良好预后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较高的组织学分级(FIGO 3级)和更少的脉管侵犯(P<0.05),与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浸润肌层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关联(P>0.05),POLE VUS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与POLE野生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临床分期、TP53突变、ERBB2突变构建EC预后预测模型,经检验该模型C-INDEX:0.849(95%CI:0.762-0.936),有较好的区分度,并且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的校准曲线都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POLE核酸外切酶结构域内的366_369del、A376T、V411M突变是子宫内膜癌新的POLE致病突变位点。TP53基因突变、ERBB2基因突变、年龄、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将年龄、临床分期和TP53、ERBB2基因突变状态构建的子宫内膜癌预后预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应用价值,或能为非POLE超突变型EC提供较为准确的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