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D-二聚体
长期全因死亡率
预后
肺栓塞
摘要: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指标是否可以预测肺栓塞(PE)患者的长期全因死亡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住院的308名PE患者,根据结局分为生存组(n=205)和死亡组(n=103)。构建ROC曲线以预测全因死亡率的最佳D-二聚体截断值。计算AUC并获得全因死亡率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显示D-二聚体水平与累积生存时间的关系,通过对数秩检验比较不同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否相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在长期全因死亡率中的独立作用。结果与存活的患者相比,死亡的患者年龄更大、心率更快、NT-pro BNP和D-二聚体水平更高、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更低、更容易罹患癌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是PE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R)=1.088,95%可信区间(CI)=1.038~1.141,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预测死亡的最佳界限值为8.055 g/mL,其灵敏度为0.505,特异度为0.737,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0.587~0.717)。以D-二聚体≤8.055μg/mL的OR作为参照,当D-二聚体水平为8.055~16.110μg/mL时,校正年龄和性别后,OR为2.492(95%CI=1.294~4.800,P<0.001),校正所有协变量后,OR为2.600(95%CI=1.332~5.076,P<0.001);当D-二聚体水平≥16.110μg/mL时,调整年龄和性别后的OR为4.622(95%CI=2.329~9.171,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的OR为3.975(95%CI=1.952~8.094,P<0.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PE患者的累积生存时间减少(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纳入的患者中,高D-二聚体水平与长期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危险比(HR)=1.062;95%CI=1.033~1.091;P<0.001]。结论全因死亡的PE患者心率更快、NT-pro BNP水平更高、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更低。年龄和活动性癌症是PE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也与长期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高D-二聚体水平与PE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